打破壁垒,破而后立。
“制度创新”是前海推进开发开放的“源动力”,成立至今已累计推出805项成果,78项全国复制推广。
随着国家级战略平台和自贸区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制度创新第一梯队的“优等生”前海,如何在中流击水中挺立潮头?
深圳特区成立43周年、前海成立13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广东调研,并听取前海合作区建设情况汇报后,要求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切实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
“先”字当头,先行先试
8月1日,又一全国首创——企业开办录音录像“双录签名”试点在前海落地,投资前海者无需办理数字证书、支付认证费用和额外下载app,微信扫码即可使用音频、视频签名认证,实现开办企业的无介质、零成本、全流程快捷申报。
新模式推行后,预计首年即可为前海企业节省数字证书费用约1300万元,后续则每年节省年费约3800万元。
类似这样的探索在前海持续发生,且反映出前海制度创新的显著特点。
作为国家级“试验田”,前海有着破“垒”和立“新”的天然自觉,既在大量国家事权支持下“先行先试”,也在地方事权范围内“边行边试”。
比如,今年2月,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广东省政府联合出台“金融支持前海30条”后,前海跨境金融领域不断释放红利,全国首批“不落地购汇”业务、人民币资本金结算业务、“前海港企贷”等相继落地。
而8月26日,包括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建设、投资管理、法治建设等领域共101项深圳市(区)级行政职权事项也正式“下放”前海。除了便利前海投资者和居民外,也赋予前海在改革创新上拥有了更大自主权和更高决策效率,助力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管理体制机制。
比如,可“一站式”为港澳人士和企业免费提供259项企业政务、商事登记、涉税业务等服务的“前海港澳e站通”,由前海管理局携手市场监管、社保、税务等多部门打造;“港澳居民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由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与联合医务中国推出,“首笔跨境人民币大宗商品跨境交易落地”则是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推动的。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这种制度创新更强调以市场主体获得感强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进行突破,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加强跟踪问效,为企业降本、提效,优化营商环境。
目前,前海在广东省、市内复制推广的前海经验已超过400项,在全国其他省市系统复制推广的前海经验同样也超过了400项。
“智”字蓄力,对标国际
前海的制度创新成果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了跨境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融通,为大湾区乃至国家参与全球国际化竞争带来助力。
而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及企业“走出去”内驱力增加,各地大平台都注重构建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对接的开放型环境,前海的制度创新也更强调规则的“深港跨境衔接”和“国际对标”。
特别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发布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以两个月前发布的“广东自贸区第六批制度创新案例”为例,22个前海入选案例覆盖投资、贸易、金融、粤港澳合作、法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各个领域,过半都呈现出“深港合作”“国际视野”等特点。
“前海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可争取更多先行先试与压力测试政策落地,担负起探索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经验的历史重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说。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胡伟星也认为,前海应围绕法律法规、决策机制、民生保障等方面与香港加大融合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智慧策源功能。
事实上,近两年来,前海已开始为未来制度创新蓄力,不仅出台支持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还启动建设高端智库集聚区,已汇聚各类产业智库158家,包括中国社科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中信改革研究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在前海落地分支机构,提升制度创新策源能力和文化软实力。
就在前海13周年当天,第三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亦在前海举办,来自国内外50余名专家学者就全球湾区“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创新”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我们将发挥智库集聚区作用,推动制度学习借鉴,通过支持智库机构高质量发展,对新加坡、迪拜等一流自贸港的先进做法进行跟踪研究,以高水平研究成果赋能前海制度创新蓬勃发展。”
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前海将持续完善落实《前海方案》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同时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结合深港合作新形势,建立改革创新政策库,推出一批创造型、引领型的改革举措,释放强大动力。